半导体基础

1. 物质的导电性与半导体

物质根据其导电能力可分为导体、绝缘体和半导体。半导体(如硅、锗)的导电性介于前两者之间。

类型导电性核心原因
导体易导电最外层电子束缚弱,在外电场下易形成电流。
绝缘体难导电最外层电子束缚强,极难移动。
半导体导电性可控可通过掺杂、光照、热辐射等方式,使一些非导电体导电能力剧增数百万倍,这种可控性是其成为电子元件核心材料的关键

2. 本征半导体与载流子

本征半导体指纯净的晶体半导体(如纯硅)。在晶体中,相邻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。

image

  • 在热能激发下,价电子会挣脱共价键束缚,成为自由电子
  • 价电子离开后,在共价键中留下一个空位,称为空穴
  • 这种因热激发产生的自由电子和空穴总是成对出现,它们都是能够运载电荷的粒子,统称为载流子

3. 杂质半导体 (N型与P型)

通过向本征半导体中掺入特定杂质,可以显著改变其导电特性,形成N/P型杂质半导体

  • N型半导体(Negative:消极的,带负电)
  • P型半导体(Positive:积极的,带正电)
类型N型半导体P型半导体
掺杂元素五价元素(如:磷)三价元素(如:硼)
形成过程杂质原子形成共价键后,多出一个自由电子杂质原子形成共价键后,缺少一个电子,形成空穴
多数载流子 .自由电子空穴
少数载流子 .空穴自由电子
杂质原子提供电子,称为施主原子吸收电子,称为受主原子
示意图imageimage

4. PN结及其特性

将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制作在一起,其交界面就形成PN结

a. PN结的形成(内电场)

由于浓度差,N区的电子会向P区扩散并与空穴复合。这导致交界处N区一侧留下无法移动的正离子,P区一侧留下无法移动的负离子,形成一个“空间电荷区”(也称耗尽层)。这个区域会产生一个由N区指向P区的内电场,阻止扩散的进一步进行,最终达到动态平衡。

image

b. PN结的偏置特性(单向导电性)

  • 正向偏置:P区接电源正极,N区接负极。外加电场与内电场方向相反,削弱了内电场,耗尽层变窄,载流子可以顺利通过,形成较大电流。
    image

  • 反向偏置:P区接电源负极,N区接正极。外加电场与内电场方向相同,增强了内电场,耗尽层变宽,载流子无法通过,几乎没有电流。
    image

结论:PN结在外加电压下表现出正向导通、反向截止的单向导电性,这是二极管等半导体器件工作的核心原理

二极管

二极管是由一个PN结构成的半导体元件,其核心特性是单向导电性

image

1. 核心工作模型

在电路分析中,可将二极管简化理解为一个压控开关:

  • 正向导通:阳极电压高于阴极且超过开启电压时,二极管导通。可等效为一个闭合的开关,并产生一个固定的正向压降(硅管约0.7V)。
  • 反向截止:阴极电压高于阳极时,二极管截止。可等效为一个断开的开关

image

2. 伏安特性曲线

二极管精确的电压-电流关系(伏安特性)如下图所示,它完整描述了二极管的工作状态:

image

  • 正向特性:外加正向电压超过开启电压 Uon 后,正向电流 If 随电压 Vf 按指数规律剧增。
  • 反向特性:在承受一定反向电压时,电路中只有极小的反向饱和电流 Is(即漏电流)。
  • 反向击穿:当反向电压超过其最大承受极限时,反向电流会突然增大,这种现象称为击穿。普通二极管击穿后会永久损坏。

3. 不同材料二极管的参数对比

材料开启电压 (Uon)正向导通压降反向饱和电流 (Is)
硅 (Si)0.5V ~ 0.6V0.6V ~ 0.8VnA 级 (很小)
锗 (Ge)0.1V ~ 0.2V0.2V ~ 0.3VµA 级 (较大)

应用举例

问题:将一个正向压降为0.7V的硅二极管,通过一个电阻接到5V电源上。二极管和电阻两端的电压各约为多少?
答案:二极管导通后,其两端电压稳定在约 0.7V。根据电压定律,电阻两端的电压为 5V - 0.7V = 4.3V

特殊二极管

1. 发光二极管 (LED)

LED是一种能将电能转化为光能的二极管。与普通二极管相比,其正向导通压降更高(常见红光为1.6~1.8V),并且正向电流越大,发光越强。

LED及其组合元件(数码管、点阵屏)因功耗低、寿命长等优点被广泛用于显示电路。

元件名称特点与应用图示
发光二极管单个发光元件,有多种颜色和封装。image
数码管由LED笔段组成,用于显示数字。image
8x8 LED点阵由LED排列成矩阵,可显示图案字符。image

2. 稳压二极管

稳压二极管是一种特殊的二极管,其核心用途是提供一个稳定的基准电压

标识符号如下:
标识符号

a. 工作原理与伏安特性

它特意工作在二级管的反向击穿区

在此区域,即使电流在一定范围内变化,其两端电压(Uz)也能保持基本不变

image

b. 关键参数

参数符号含义
稳定电压Uz稳压管工作时提供的稳定电压值。
工作电流Iz保证稳压管正常工作的电流范围 (Izk ~ Izmax)。
动态电阻rz反映稳压性能的指标,值越小,稳压效果越好。
额定功耗Pzm决定了最大工作电流Izmax,超过会损坏。

以1N4733A为例

image

  • 标称稳定电压 (Vz): 5.1V (在49mA电流下测得)
  • 额定工作电流 (Izt): 49mA (这是一个测试电流,也是一个理想的工作点参考)
  • 最小工作电流 (Izk): 1.0mA (低于此电流,稳压效果会急剧变差,此时电阻为550Ω)
  • 动态电阻 (Zzt): 7.0Ω (在49mA电流下的值,是评估其性能的主要参数)
  • 反向漏电流 (Ir): 10μA (在1.0V反向电压下)

c. 应用电路

稳压管必须串联一个限流电阻来保证其安全工作在稳压区。

  • 基本稳压电路
    image
    特点:结构简单,可提供一个稳定的电压
    缺点:带负载能力差,几乎不能提供输出电流

  • 带扩流的稳压电路 (改进电路)
    image
    原理:稳压管为三极管的基极提供一个稳定的电压 ,利用三极管的电流放大作用,使输出端可以提供远大于稳压管自身工作电流的负载电流。输出电压接近 0.7V。
    优点:显著增强了带负载能力。

d. 限流电阻 RR 的取值范围计算案例

问题:在下图电路中,已知输入电压 Ui=10VU_i = 10V,稳压管的稳定电压 Uz=6VU_z = 6V,最小稳定电流 Izmin=5mAI_{z_{min}} = 5mA,最大稳定电流 Izmax=25mAI_{z_{max}} = 25mA,负载电阻 RL=600ΩR_L = 600\Omega。求解限流电阻 RR 的取值范围。

实例题目电路图

分析与求解
限流电阻 RR 必须确保稳压管的电流 IzI_z 始终在其安全工作范围内,即满足条件:IzminIzIzmaxI_{z_{min}} \le I_z \le I_{z_{max}}

1. 计算固定参数:

  • 电路正常稳压时,输出电压 Uo=Uz=6VU_o = U_z = 6V
  • 流过负载的电流为:

    IL=UoRL=6V600Ω=10mAI_L = \frac{U_o}{R_L} = \frac{6V}{600\Omega} = 10mA

  • 限流电阻 RR 两端的恒定压降为:

    UR=UiUo=10V6V=4VU_R = U_i - U_o = 10V - 6V = 4V

2. 计算 R 的最大值 RmaxR_{max}

  • RR 取最大值时,通过它的总电流 IRI_R 最小。这对应稳压管工作在最小稳定电流的临界状态,即 Iz=Izmin=5mAI_z = I_{z_{min}} = 5mA
  • 此时的总电流为 IRmin=IL+Izmin=10mA+5mA=15mAI_{R_{min}} = I_L + I_{z_{min}} = 10mA + 5mA = 15mA
  • 因此,RR 的最大值为:

    Rmax=URIRmin=4V15×103A267ΩR_{max} = \frac{U_R}{I_{R_{min}}} = \frac{4V}{15 \times 10^{-3}A} \approx 267\Omega

3. 计算 R 的最小值 RminR_{min}

  • RR 取最小值时,通过它的总电流 IRI_R 最大。这对应稳压管工作在最大稳定电流的临界状态,即 Iz=Izmax=25mAI_z = I_{z_{max}} = 25mA
  • 此时的总电流为 IRmax=IL+Izmax=10mA+25mA=35mAI_{R_{max}} = I_L + I_{z_{max}} = 10mA + 25mA = 35mA
  • 因此,RR 的最小值为:

    Rmin=URIRmax=4V35×103A114ΩR_{min} = \frac{U_R}{I_{R_{max}}} = \frac{4V}{35 \times 10^{-3}A} \approx 114\Omega

结论:限流电阻 RR 的取值范围应为 114Ω267Ω114\Omega \sim 267\Omega

三极管

三极管是一种电流控制器件,其核心原理是利用微小的基极电流 (IbI_b) 去控制一个大得多的集电极电流 (IcI_c),满足关系式:Ic=βIbI_c = \beta \cdot I_b(其中 β\beta 为电流放大倍数)。

它由两个PN结构成,分为NPN型和PNP型两种。

NPN三极管和PNP三极管结构图

快速入门可以看下面这个视频:

1. 工作状态与水阀模型

三极管的工作状态可以用一个水阀来类比:基极(B)是控制阀门的小水管,集电极©和发射极(E)是主水管。

水箱+阀门例子

状态条件水阀模型应用
截止基极-发射极电压 Vbe<0.7VV_{be} < 0.7V阀门关闭,主水路不通断开
放大Vbe0.7VV_{be} \ge 0.7V 且未饱和阀门半开,主水路流量被小水管流量精确控制放大
饱和Vbe0.7VV_{be} \ge 0.7VIbI_b 足够大阀门完全打开,主水路流量达到最大,不再受控闭合

三极管三种工作状态总结图

2. 典型开关电路应用

在数字电路中,我们主要利用三极管的截止和饱和状态,将其当作一个电控开关使用。

  • NPN型开关高电平 (如5V) 施加到基极时,三极管导通。
    NPN型三极管作为开关

  • PNP型开关低电平 (如0V) 施加到基极时,三极管导通。
    PNP型三极管作为开关

3. 常用元器件

元件名称图示参考链接
三极管 NPN 8050image购买链接

MOS管 (MOSFET)

MOS管 (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) 是一种电压控制器件。与三极管的“电流控制电流”不同,MOS管是“电压控制电流/通断”,因此驱动更简单,功耗更低,是现代数字电路和功率应用的核心。

1. 工作原理

MOS管有三个电极:栅极(G, Gate)漏极(D, Drain)源极(S, Source)。其核心原理是:通过在栅极(G)上施加电压,形成一个电场,从而控制漏极(D)源极(S)之间是否形成导电沟道 (Channel)。

简单来说:给栅极施加合适的电压,D-S之间就导通;撤去电压,D-S之间就断开。

MOS管导通原理示意图

2. 作为开关的应用 (N沟道 vs P沟道)

我们主要使用增强型MOS管,分为N沟道和P沟道两种,它们的导通条件相反。

类型符号导通条件应用示例 (驱动LED)
N沟道N沟道MOS管符号栅极(G)施加高电平
使其电压远高于源极(S)。
N沟道MOS管驱动电路
P沟道P沟道MOS管符号栅极(G)施加低电平
使其电压远低于源极(S)。
P沟道MOS管驱动电路

3. 典型应用电路 (MCU驱动蜂鸣器)

MCU通过MOS管驱动蜂鸣器

  • 工作过程:微控制器(MCU)的IO口(PB1)输出高电平,N沟道MOS管Q1导通,蜂鸣器工作;输出低电平则截止。
  • R8下拉电阻:确保在IO口悬空或未初始化时,MOS管的栅极为确定的低电平,使其可靠截止,防止误触发。

4. 常用元器件

元件名称图示参考链接
增强型N沟道MOS管image购买链接

基本放大电路

1. 什么是电子放大?

电子放大,如扩音器,其本质是利用一个有源器件(如三极管),消耗一个直流电源的能量,去生成一个与微弱输入信号成比例、但功率大得多的输出信号。

扩音器原理框图

放大的核心前提是不失真,即输出波形必须是输入波形的忠实放大。为此,三极管必须工作在其放大区

2. 核心性能指标

任何放大电路都可以看作一个“黑盒”,我们用以下三个指标来衡量其性能:

放大电路二端口网络模型

指标符号公式意义
电压放大倍数AuA_uAu=UoUiA_u = \frac{U_o}{U_i}衡量电压放大的能力,值越大能力越强
输入电阻RiR_iRi=UiIiR_i = \frac{U_i}{I_i}衡量从信号源索取电流的多少,值越大对信号源影响越小
输出电阻RoR_o-衡量驱动负载的能力,值越小带负载能力越强

3. 基本共射放大电路

这是最基础的三极管放大电路结构。

基本共射放大电路图

a. 工作原理:静态与动态

  1. 设置静态工作点 (Q点):首先,我们通过直流电源 VCCV_{CC} 和电阻 RbR_b, RcR_c 给三极管设置一个合适的直流偏置,使其在没有输入信号时,稳定工作在放大区中央。这个直流状态点称为静态工作点Q (IBQ,ICQ,UCEQI_{BQ}, I_{CQ}, U_{CEQ})。
  2. 动态放大:当微弱的交流输入信号 uiu_i 叠加在基极上时,会引起基极电流 ibi_bIBQI_{BQ} 附近波动。根据三极管的放大作用 (Ic=βIbI_c = \beta \cdot I_b),集电极电流 ici_c 会在 ICQI_{CQ} 附近产生一个大得多的波动。这个波动的电流流过电阻 RcR_c,产生一个放大了的交流电压,最终通过电容耦合输出,得到 uou_o

放大过程波形图

关键特性:共射放大电路的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相位相反(反相180°)

b. 静态工作点计算 (估算法)

计算Q点是设计和分析放大电路的第一步。

  • 输入回路 (基极-发射极):

    IBQ=VCCUBEQRbI_{BQ} = \frac{V_{CC} - U_{BEQ}}{R_b}

  • 输出回路 (集电极-发射极):

    ICQ=βIBQI_{CQ} = \beta \cdot I_{BQ}

    UCEQ=VCCICQRcU_{CEQ} = V_{CC} - I_{CQ} \cdot R_c

    (其中,硅管的 UBEQU_{BEQ} 通常取 0.7V)

c. 计算练习

练习1:固定偏置电路

问题:使用估算法计算下图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Q。
已知:VCC=12VV_{CC}=12V, RC=4kΩR_C=4k\Omega, RB=300kΩR_B=300k\Omega, β=37.5\beta=37.5

50e6424148234d34046ee6a5b4d4a160 (2) (1)

解析过程

  1. 计算基极电流 IBI_B
    假设硅管导通时 UBE0.7VU_{BE} \approx 0.7V。根据输入回路的电压关系可得:

    IB=VCCUBERB=12V0.7V300kΩ=11.3V300×103Ω0.0377mA40μAI_B = \frac{V_{CC} - U_{BE}}{R_B} = \frac{12V - 0.7V}{300k\Omega} = \frac{11.3V}{300 \times 10^3 \Omega} \approx 0.0377mA \approx 40\mu A

    (注:原图手算近似取值为 0.04mA0.04mA40μA40\mu A)

  2. 计算集电极电流 ICI_C

    IC=βIB=37.5×0.04mA=1.5mAI_C = \beta \cdot I_B = 37.5 \times 0.04mA = 1.5mA

  3. 计算集电极-发射极电压 UCEU_{CE}
    根据输出回路的电压关系可得:

    UCE=VCCICRC=12V(1.5mA×4kΩ)=12V6V=6VU_{CE} = V_{CC} - I_C \cdot R_C = 12V - (1.5mA \times 4k\Omega) = 12V - 6V = 6V

结论:该电路的静态工作点Q为 (IB40μAI_B \approx 40\mu A, IC=1.5mAI_C = 1.5mA, UCE=6VU_{CE} = 6V)。


练习2:发射极偏置电路 (更稳定的结构)

问题:推导下图所示电路静态工作点的计算公式。

eb5104fe229a4a851f1c22cc53f528ce (2) (1)

解析过程
这种在发射极加入电阻 RER_E 的电路,能更好地稳定静态工作点,是更常用的设计。其公式推导如下:

  1. 推导基极电流 IBI_B
    对基极-发射极输入回路应用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(KVL):

    VCC=IBRB+UBE+IEREV_{CC} = I_B R_B + U_{BE} + I_E R_E

    因为 IE=(1+β)IBI_E = (1+\beta)I_B,代入上式得:

    VCC=IBRB+UBE+(1+β)IBREV_{CC} = I_B R_B + U_{BE} + (1+\beta)I_B R_E

    整理后,解出 IBI_B 的表达式:

    IB=VCCUBERB+(1+β)REI_B = \frac{V_{CC} - U_{BE}}{R_B + (1+\beta)R_E}

  2. 推导集电极-发射极电压 UCEU_{CE}
    对集电极-发射极输出回路应用KVL:

    VCC=ICRC+UCE+IEREV_{CC} = I_C R_C + U_{CE} + I_E R_E

    解出 UCEU_{CE} 的表达式:

    UCE=VCCICRCIEREU_{CE} = V_{CC} - I_C R_C - I_E R_E

常见模拟电路

1. 光感灯电路

这是一个结合了传感器、分压电路和三极管开关控制的典型模拟电路实例。

光感灯电路图

  • 工作原理
    1. 分压:光敏电阻和可调电位器构成一个串联分压电路,其分压点连接到三极管的基极。
    2. 控制
      • 环境变暗时:光敏电阻的阻值增大,导致基极电压升高。当电压超过三极管的开启电压(约0.7V)时,三极管导通,点亮LED。
      • 环境变亮时:光敏电阻的阻值减小,基极电压随之降低。当电压低于开启电压时,三极管截止,LED熄灭。
    3. 调节:通过调节电位器的阻值,可以改变触发亮灯的灵敏度(即光照阈值)。

2. 电阻应用

电阻是电路中最基础、最常见的元件,根据其在电路中的不同连接方式,可以实现多种功能。

压敏电阻|过压保护

压敏电阻是一种用于保护后级电路免受瞬时高压冲击的防护元件。

  • 工作原理:其阻值与两端电压相关。
    • 正常电压下,它呈现极高的电阻(近乎开路),不影响电路工作。
    • 当电压超过其“压敏电压”阈值时,其电阻会瞬间变得极低(近乎短路),将浪涌电流导入地,从而将电压钳位在一个安全的水平。
  • 伏安特性曲线
    压敏电阻伏安特性曲线
  • 电路应用:通常并联在电源输入端,并与保险丝串联配合使用。当过压发生时,压敏电阻短路,导致电流剧增,烧断保险丝,从而切断整个电路,保护后级设备。
    压敏电阻与保险丝配合使用

上/下拉电阻|提供默认电平

用于解决数字电路中引脚“悬空”时不确定的电平状态问题。

  • 上拉电阻:将引脚通过一个电阻连接到高电平(VCC)。

    • 作用:当外部没有信号输入时(如开关断开),确保该引脚被“拉”到高电平

      上拉电阻原理图

  • 下拉电阻:将引脚通过一个电阻连接到地(GND)。

    • 作用:当外部没有信号输入时,确保该引脚被“拉”到低电平
      下拉电阻原理图

限流电阻|保护元件

  • 作用:限制流过元器件的电流,确保其工作在安全范围内,防止因电流过大而烧毁。最常见的应用是为LED提供合适的驱动电流。
  • 阻值计算:根据欧姆定律,用电源电压减去元器件上的压降,再除以期望的工作电流。

    R=V电源V负载压降I工作电流R = \frac{V_{电源} - V_{负载压降}}{I_{工作电流}}

  • 计算示例 (驱动LED)
    假设用5V电源驱动一个正向压降为2V、期望工作电流为10mA的LED。

    R=5V2V10mA=3V0.01A=300ΩR = \frac{5V - 2V}{10mA} = \frac{3V}{0.01A} = 300\Omega

    LED限流电阻计算

零欧姆电阻|跳线与调试

零欧姆电阻并非完全没有电阻,而是一个阻值极小的电阻。

  • 主要用途
    1. 充当跳线:在单层PCB板上,用于跨越无法直接连接的布线
    2. 方便调试:在电路板上预留0欧姆电阻位,需要测量某部分电路的电流时,可对其使用电流表进行测量
      零欧姆电阻用于测量电流

3. 电容应用

电容的核心特性是“隔直通交”,基于此特性,它在电路中主要有以下三种应用:

滤波电容|平滑电压

  • 作用:将整流电路输出的脉动直流电压变得平滑,更接近于稳定的直流电

  • 原理:电容在电压上升时充电储能,在电压下降时放电补充能量,从而“削峰填谷”,减小电压的波动

    电容滤波使波形更平稳

耦合电容|隔直通交

  • 作用:常用于多级放大电路之间,用于传递交流信号,同时阻断级间的直流偏置电压,确保各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互不影响。
    耦合电容传递交流信号

旁路电容|滤除噪声

  • 作用:紧靠芯片的电源引脚放置,为电源上的高频噪声提供一个到地的低阻抗路径,将其“旁路”掉。
  • 原理:电容对高频信号呈现低阻抗。这能确保进入芯片的电源是纯净的,防止噪声干扰芯片的正常工作。
    旁路电容为噪声提供到地路径